数字经济湾区协同 构建机器人产业链林建明 郑扬洋_新闻中心_leyu乐鱼在线登录入口_乐鱼app官网
全国统一销售热线

13353676726 13781984528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数字经济湾区协同 构建机器人产业链林建明 郑扬洋

数字经济湾区协同 构建机器人产业链林建明 郑扬洋

时间: 2025-04-25 11:07:14 |   作者: 新闻中心

  2025年春晚上的人形机器人“扭秧歌”表演掀起了人形机器人热潮,杭州“六小龙”脱颖而出,引发了地区之间AI和机器人行业发展的竞赛。本文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的机器人产业链现状,为大湾区发展机器人产业提供建议。

  刚刚在北京亦庄举办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无疑是一场在真实复杂环境的中国人形机器人“摸底考试”,让普通观众第一次目睹了人形机器人发展的状况。不过,20支机器人参赛队伍,最终只有6支队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比赛,有些机器人途中需要多次换电池甚至更换设备,不少人质疑研发这样的机器人是否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人形机器人是一种高度模仿人类外观和动作的智能机器人,其设计与制造整合了传感、运动、控制、识别、人工智能、电机、电池、仿生仿真材料等众多学科和技术,部件要求也比其他机器人复杂。大力推动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有助于刺激和拉动中国在基础科技和前沿领域的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涵盖了芯片、传感器、控制管理系统、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多个关键领域,为机器人产业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支撑。从底层部件、控制管理系统到整机产品,深圳已形成从“做得出”到“跑得动”的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链雏形。

  根据国标分类,机器人按应用场景分为工业机器人、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公共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其他应用领域机器人。按形态则分为人形机器人和非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的主要系统有感知系统、控制管理系统、动力系统、驱动系统和交互系统。核心部件的选择与集成是实现其高度拟人化智能与灵活运动的关键,这些核心部件不仅决定了机器人能否精准模拟人类动作,还影响着其感知环境、自主决策的能力。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部件由机械结构、电子与控制部件、能源与驱动部件组成。机械结构包括头部(摄像头、雷达等)、关节(电机、减速器)、手部(机械手)、躯干(骨架),电子与控制部件包括计算单元(GPU等)、运动控制器、传感器。能源驱动部件包括电池、伺服电机、直驱电机等。

  人形机器人将在工业制造、仓储物流、食品配送/零售、危险场景率先落地,之后步入家庭。尽管价格高、商业模式不清晰的问题任旧存在,以工业机器人为基础,逐步向人形机器人拓展的路径已经依稀可见。将现有工业机器人的零部件应用到人形机器人上,通过产业链协作有可能加快解决发热、能耗高、稳定性差等问题,推动人形机器人更智能化,多模态大模型能力进化至关重要,人形机器人正在从“能运动”,向“能感知”、“能决策”升级。

  在政策支持与引导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内地已经逐渐形成了多个人形机器人高科技产业集群,其中深圳、北京、上海、杭州等地表现优异,这些产业集群整合了核心零部件、软件系统等产业链的所有的环节,构建了较完整的产业生态。这种产业集群促进了企业间的合作、创新与相互竞争,加速了人形机器人技术的迭代和产品的优化。

  广东省2025年明白准确地提出全力打造AI和机器人作为两大重点支柱产业。在中国人形机器人的产业集群中,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丰富、基础雄厚,尤其是深圳。

  深圳在人形机器人行业享有诸多第一名的称号,现存相关企业多达5.2万家,头部企业国产化率超90%,产业链供应链本地化率突破60%。深圳拥有的机器人上市公司也是全国第一,拥有全球最密集的机器人产业链,涵盖了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的全链条产业生态。南山区半径10公里内基本能完成机器人从设计到量产的闭环,这种高效的供应链效率在全世界内具有非常明显优势。

  实际上,大湾区已形成了以多个城市为支点的机器人产业泛生态。以香港为龙头,龙身在广州、深圳、东莞,龙尾在佛山、中山、珠海、澳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珠三角机器人产业集聚带。这些城市各有所长,有清晰的战略定位和紧密的产业联系。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在机器人产业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互补性。

  香港拥有全球领先的金融服务能力,可为公司可以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其科研实力丰沛雄厚,香港高校在机器人相关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成果显著,为机器人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和创新动力。香港的国际化视野和与国际科研机构的广泛合作,为大湾区机器人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香港可当作桥梁,通过政策支持、科研实力、人才吸引、国际交流活动以及产业生态优势等多种方式,促进大湾区各城市机器人产业与国际合作。除了香港这个国际窗口,澳门在旅游和会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也可作为机器人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场景拓展的平台,为机器人公司可以提供展示和国际交流机会。

  广州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汽车、船舶、航空等高端制造业领域对机器人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广州在工业机器人及其核心零部件方面具备竞争优势,不少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具备纵向一体化制造能力,在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标准化新品,推动了机器人在高端制造业的集成应用。广州的机器人产业呈现集聚发展形态趋势,在南沙区的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集聚了相关企业超3000家,2024年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22%,无人机产量增长2.3倍。

  在香港、深圳和广州这三大创新节点中心城市的周围,环绕着东莞、佛山、惠州等新兴工业化城市。东莞制造业基础雄厚,可为机器人产业提供强大的制造支持和应用场景,如在工厂部署工业型人形机器人,物流园区应用AGV无人车等,形成规模化应用案例,东莞还积极培育核心零部件企业和机器人系统集成商。佛山在机器人及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方面有明确布局,重点推动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尤其是在汽车总装等非结构化生产环节,丰富的制造业经验和产业工人资源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香港、深圳在核心研发技术方面具有优势,可为东莞、佛山等地的制造业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东莞和佛山则可提供应用场景和制造支持,一同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

  在珠江西岸,肇庆、中山、珠海等地的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可圈可点。肇庆机器人产业集聚初现,高新区已聚集了19家涉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企业,智能汽车制造业态渐成体系。珠海从上游的零部件制造到中游的机器人生产,再到下游的多领域应用,机器人产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有一定的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对承接深圳机器人技术溢出打下了基础。中山以家电、五金等传统产业为基础,推动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层次地融合,实现“存量产业转型需求+智能化技术供给”的双向拉动。借助深中通道开通的机遇,中山可与深圳和珠海深化协同创新,共同打造西岸AI与机器人产业集群。

  大湾区机器人产业链在技术创新、产业链完整性、政策支持、市场潜力、资本活跃度和应用场景等方面均具有非常明显优势,这一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大湾区在国际机器人产业中的强大竞争力,正逐步超越波士顿、东京等传统机器人产业中心,成为全世界机器人产业的重要高地。

  但须指出,包括大湾区在内,中国人形机器人在关键零部件方面任旧存在对外国产品的依赖。例如RV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国产化进程缓慢,在高性能伺服电机领域,中国伺服电机在性能和稳定能力方面与国外产品存在差距。又如中国控制器企业虽然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高端市场,国产控制器的市场占有率仍然较低,难以满足人形机器人对高性能控制器的需求。

  从品牌影响力维度出发,中国人形机器人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相对较弱,花了钱的人中国品牌的信任度和认可度有待提升。未来在攻克以上核心技术和品牌建设方面,应充分的发挥区内城市的优势、分工协作,如香港、广州加强基础科研,深圳、珠海加快技术转化,同时通过香港、澳门这两大国际展示平台,打造大湾区机器人的国际大品牌形象,高起点、高目标推进人形机器人研发,做出真正的原始创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