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频频“裁员”资本可能认为他们正在“进步”
时间: 2024-12-27 06:08:16 | 作者: 配件及其他
2024 年 12 月 17 日,保时捷的员工确认,保时捷中国区真正开始启动了裁员计划。
自保时捷在北京长安街北京饭店对面,第一次竖起红色的“PORSCHE”字母到现在,已经 23 年了。
保时捷是一个豪华汽车品牌,在中国卖得最好的车型,是其起价都在一百万左右的“卡宴”。
2022 年,在中国区的收入为 90.13 亿欧元,交付新车 93286 辆,占全球交付量的近 30%。
但是从 2023 年开始,保时捷在中国的销量就开始走下坡路了,销量同比下降 15%。
尤其是到了今年,经济情况更加严峻,连一向在中国赚了大钱的保时捷都决定要裁员 10%到 20%了。
16 日股价最低点 34.7 欧元,17 日在宣布了中国区裁员后,股价一度升至 35.79 欧元,涨幅达到 3.14%,算是止住了连续多日下跌的趋势。
不是说市场不好所以要裁员吗?公司连员工都养不活了,业务都在收缩了,股价还能上升?
现在的市场环境确实不好,但是“裁员”这件事,有不有可能对公司来说,是一种进步?
我想说的是,在两个世纪前,那时候的工作理想确实是这样,但是现在,不是了。
19 世纪初,当工作伦理被创造出来的时候,那时候的人们有一种明确的信念,劳动是能致富的。
在那个时代,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正在兴起,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急需大量的劳动力来推动生产的车轮滚滚向前。
众多的企业家们怀揣着对财富的渴望,不断谋求扩大生产规模,他们要更多的人投身到生产的全部过程之中。
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有相当一部分穷人并不愿意按照企业家们提出的条件去工作和生产。
当时的工作力宣扬工作不仅仅可以让国家走向繁荣富强,使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提升国家的总实力;且能成为个人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让每一个辛勤劳作的个体都能收获物质的回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
这种理念在当时听起来真挚而动人,它契合了当时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求,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认可,激励着无数人投身于工作之中,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时光流转,到了 21 世纪,工作伦理再次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但此时它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已截然不同。
这一时期,企业的生产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科技的快速的提升使得企业不再像过去那样依赖大量的人力来实现利润的增长。
如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智能化的设备不断涌现,公司能够通过软件和自动化生产线来替代人力劳动,以此来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在现代的汽车制造工厂中,机器人手臂精准地完成焊接、组装等复杂工序,取代了大量传统工人的工作。
而且,资本在全世界内的流动变得极为便捷,公司能够轻松地在世界的另外的地方找到价格更为低廉的劳动力资源。
一些跨国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那里的工人工资水平相比来说较低,这使得企业在减少相关成本的同时,却加剧了企业所在地穷人的贫困状况。
据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报告》显示,目前世界上有 13 亿人口每天的生活费低于 1 美元,而生活在富裕国家的 1 亿贫困人口,在这样的全球经济格局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和生活困境。
如今,对于大公司而言,进步的标志不再是员工数量的增加,而是“裁员”;科学技术进步的体现也不再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是用软件取代人的工作岗位。
员工太多,只会被认为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只会认为你现代化率低,还没有走出老一套的工业模式。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谴责接受救济的人不愿意工作,推断他们只要摆脱麻木和依赖的惯性,就能轻而易举地自力更生,这种观点听起来更像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辞。
从证券交易市场对就业波动的反应中,我们能清晰地洞察到这一现象背后的本质。
1996 年 6 月至 7 月,美国新的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口比例上升,然而这条消息却被报道为“就业数据令华尔街振奋”,道琼斯指数当天应声上涨 70 点。
在 AT&T 管理层宣布裁减 4 万个工作岗位的当天,公司股票急剧拉升。
这种现象几乎每天都在全球所有的证券市场重复上演,资本的逐利性已经与传统的工作伦理观念发生了严重的背离,工作伦理在资本的逻辑面前逐渐显得苍白无力,失去了其曾经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失业”这个词汇在社会经济语境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它被普遍用于描述那些没有工作收入的人群,这是一种非正常的现象,是偏离了正常工作轨道的暂时状态。
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下,就业被默认为是一种“正常态”。
社会大众一致认为,工作是我们正常的生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实现个人价值和获取经济来源的主要途径。
就像一部运转良好的机器,每个零部件(劳动者)都应该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作用。
因此,当出现部分人没有工作的情况时,人们理所当然地将其视为一种奇怪的、不正常的现象,就像机器中某个零件暂时出了故障一样。
如同修理机器故障一样,人们呼吁通过种种政策措施和经济手段来解决失业问题。
无论是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创造就业岗位;还是企业的内部调整,开拓新市场来吸纳更多劳动力,都被认为是有效的矫正措施。
在这种观念下,人们坚信一旦这些措施得到实施,失业问题就会像阴霾被阳光驱散一样迎刃而解。
就像四季更替一样,一旦走出目前的低迷阶段——而且人们深信一定会走出——工作机会就会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纷至沓来,所有人都能重新再回到工作岗位,实现充分就业。
这种乐观的预期建立在对传统经济模式的信任之上,即经济的增长必然伴随着劳动力需求的增加,经济的复苏能够自然地带动就业市场的繁荣。
然而,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结构的深刻变革,现实情况却逐渐偏离了人们对“失业”的传统认知。
尽管从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等宏观经济指标来看,经济数据可能呈现出增长的态势,让人感觉经济在蒸蒸日上,但实际的就业市场却在无情地萎缩。
工作岗位就像沙漏中的沙子一样,持续不断地流失,而那些徒劳寻找工作或者因绝望而放弃寻找工作的人却在不断增加。
起初,这种就业岗位的流失并不起眼,可能仅仅是个别企业的裁员或者某个行业的局部调整。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经济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知识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此现状变得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严重。
经济发展的路径似乎发生了一种“范式转变”,用更少的劳动力完成同样甚至更多的工作成为了一种新的经济现实。
在传统的制造业中,原本需要大量工人进行手工操作的生产环节,随着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设备的引入,逐渐被机器所取代。
一条原本需要上百名工人的汽车装配生产线,在引入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后,可能只需要十几名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监控就能完成同样的生产任务,甚至生产效率更高、产品质量更稳定。
它不再仅仅是经济低迷时期的暂时现象,而是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一种持续存在的问题。
“失业”之下所蕴含的希望也慢慢的变渺茫,人们逐渐意识到,经济的复苏可能并不必然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那些失去工作的人重新再回到生产者行列的难度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剩”这个新词逐渐崭露头角,开始替代“失业”来描述当下的社会经济现象。
它没有暗示这是一种“非正常”状态,没有像“失业”那样给人一种偏离轨道的感觉,也没有让人们觉得目前的痛苦是短暂的、可以被轻易纠正的。
这里的“饱和”是指社会的续存已经无需更多的人从事生产,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得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
在一些发达国家,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和产业体系的升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占据主导地位,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一下子就下降,即使人口自然增长带来了新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也可能因没有与之匹配的就业岗位而成为“过剩”人口。
新的生产力不断涌现,使得较少的人员参与就能满足日渐增长的商品和服务需求。
以互联网行业为例,一个高效的电子商务平台可能只需要少量的技术维护人员、运营人员和客服人员就能服务海量的客户,相比传统的零售行业,它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大幅减少。
像腾讯这样市值万亿的公司,服务于中国十几亿用户,但是当你遇上问题,想找到它的人工客服时,那是难上加难。
这些所谓“过剩”的人在资产负债表的借方,而非贷方,因为无论是现在还是可预见的未来,他们都不能增加社会的财富,反而增加的只是社会的负担。
他们就像经济体系中的“资源黑洞”,是一个目前尚无清晰解决方案的“问题”。
从事“经济活动”的那部分人所带来的经济稳步的增长和社会繁荣,似乎也创造不出“过剩”的人的工作需求,无法使他们重新就业。
这是一种非常残酷的现实认知,它意味着这部分人被彻底地排除在经济活动之外,他们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变得极其边缘,就像被遗弃在黑暗角落的物品一样,无人问津。
“重返工作岗位”这个概念对于“过剩”人群来说,变得虚无缥缈、天真幼稚,又自欺欺人。
这也从侧面证实了人们对“繁荣”的理解以及经济“向好”“向坏”的理解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
社会不再将就业视为衡量经济健康与否的核心指标,或者说,就业与经济稳步的增长之间的联系被重新定义。
经济的增长不再必然伴随着就业岗位的增加,而是更多地与技术进步、资本增值等因素相关联。
在 1997 年 11 月 17 日《国际先驱论坛报》发表的一篇关于欧洲大公司现状深度分析的文章中,标题为“欧洲公司从痛苦中获益”,副标题是“削减成本虽不带来就业,但带来了利润”。
文章指出,欧洲公司正从近年来痛苦的重组中获得回报,它们效仿美国公司在 20 世纪 80 年代采用的方法,纷纷裁员,关闭或出售非必要的业务,精简管理,以提高利润率。
利润确实增长迅速,股东们为此欢欣鼓舞,学识渊博的分析家们也热情称道,然而这种经济成功却伴随着一个不那么重要的“副作用”,即就业岗位的持续减少。
在过去的 6 年里,就制造业劳动力而言,英国缩减了 17.9%,德国缩减了 17.6%,法国则缩减了 13.4%。
在美国,制造业劳动力在大约十年前就开始“突飞猛进”地萎缩,“仅仅”达到了 6.1%。
这表明,在现代经济观念中,企业的利润增长和就业增长已不再是同步的,甚至有可能是相互背离的。
这种从“失业”到“过剩”的转变,不单单是一个词汇的变化,更是社会经济结构和观念变革的深刻体现。
它反映了劳动力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下降,以及经济发展模式对劳动力需求的改变。
所幸,现在还有外卖、网约车这样的“蓄水池”,可以让失业的人找到一份工作。
据惠阳清风消息:广东惠阳中山中学原校长黄锡兴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惠阳区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潇湘晨报综合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或微信添加报料客服:xxcbcsp;或拨打热线。
近日,西安市一名4岁男童在村里玩耍时,被两只狗撕咬。有报道称,孩子面部毁容已经没办法避免;一只耳朵被撕扯下,即使缝合好耳朵也会被堵实;脖子右半边的肌肉大部分被咬得断裂。
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吴英杰决定逮捕记者24日从最高人民检察院获悉,十四届全国政协原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原主任吴英杰涉嫌受贿一案,由国家监察委员会调查终结,移送检察机关审核检查起诉。日前,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以涉嫌受贿罪对吴英杰作出逮捕决定。该案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时间这东西,就像一部不停转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转,四季轮回,也无情地流逝着人的心情。十年,足以让沧海变桑田,足以让婴儿长成少年,也足以让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陷入无尽的等待和煎熬。